您现在的位置 - 天道人心网 > 天灾人祸 >
PM2.5有那么厉害吗?
文章来源:
自从2011年10月,地产企业家潘石屹在微博上贴了张iPad截图,在东三环亮马桥附近的美国大使馆院内,细颗粒物(PM2.5)指数为439,评级为“有毒害”后,随着微博被大量转发,PM2.5由一个陌生的环保专业用语经过一年多的时间,现已成为众所周知的健康杀手!
PM2.5面面观
国家环保部科技司司长赵英民补充说:“机动车尾气的确是治理PM2.5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的。我们目前所说的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500万辆,只是统计的北京户籍人口拥有的机动车总量,并没有考虑外地进京车的数量,如果加上这一部分,机动车数量会更多。我们还做过的一项调查同样表明,在没有燃放烟花爆竹的情况下,空气中PM2.5的含量确实同机动车使用数量呈正相关变化。”
全国政协委员、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、考察团秘书长李稻葵一针见血地说:“机动车尾气的混合交叉污染对PM2.5作用很大,我们是否可以把治理机动车尾气作为防治PM2.5的重中之重?”
“我们通过科学研究也发现,北京不仅车多,而且车的使用频率很高。特别是在拥堵的时候,机动车的尾气排放量尤其高。”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副所长、考察团团员刘科说。
“PM2.5是细颗粒物,即粒径等于或小于2.5微米的颗粒物。这种颗粒物可进入支气管,最小的可进入肺泡,引发上呼吸道炎症,有的颗粒甚至进入血管,随血液流遍全身,严重影响人的健康。PM2.5这种细颗粒物,可以导致心肺患病率提升。”在2012年5月26日召开的全国无党派人士考察团调研情况反馈会上,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、环境与健康中心主任、考察团团员朱彤系统地解释了PM2.5的危害。“PM2.5虽是小颗粒,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大问题,甚至是难问题。”
PM2.5为何物?
通过搜索,我们查到了对PM2.5的定位,细颗粒物(简称PM2.5)是指直径小于或等于2.5微米的颗粒物,是造成人体黑肺和灰霾天气的“元凶”之一,其来源主要是机动车尾气排放、燃煤排放、工业生产等形成的挥发性有机物、城市扬尘和气态污染物在空气中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二次粒子等,由于粒径小,可直接进入肺部,引发哮喘、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等疾病。
PM2.5 “可以进入人体上呼吸道,与市民的呼吸系统疾病关系比较密切”,虽然PM2.5微粒体积特别微小,但对人类身体健康的影响大大超过PM10,而通过对PM2.5的了解,得知污染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,只有我们鼓励本国民众多绿色出行,乘座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,减少汽车的使用,空气中的PM2.5才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,才能使我们远离疾病的潜在危险!
文章参考:http://www.chinadaily.com.cn/micro-reading/dzh/2012-06-20/content_6234389.html
本网站内容没有任何版权,欢迎大家转载,一起行动保护同生共存的地球家园,因为我们都是地球母亲的孩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