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 - 天道人心网 > 道听图说 >

高西沟启示录-人与自然和谐共处


文章来源:

 

      在陕北的黄土高原大山里,在一个最贫穷的地方,却祖祖辈辈顽强地生长着绿色的渴望。他们是一群最不可思议的农民。这个地方叫高西沟。几位到高西沟去的中科院的院士发出这样的感叹:假如当初不是学了大寨而是学了高西沟,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至少可以提前20年、30年、40年,甚至50年!

  历史的选择
  一进入米脂县高西沟的村口,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青山碧水,一泓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水库波光潋滟,岸边垂柳,路旁白杨,人在岸上走,鱼在水中游。再放眼一望,左岸连绵几座山头绿森林一片,仔细听听,隐隐约约像是有松涛声。
  高西沟给所有蓦然踏入这片土地的人一个惊喜。对连日来看惯了连绵起伏的黄色土丘、黄色沟壑和黄土地的人们的眼睛来说,这片黛色青山、碧绿深潭,首先是一种官能上的刺激。这是一个4平方公里的绿色奇迹。
  它引起的震撼,更是高西沟代表的另外一种意义,与我们民族关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与破坏有关。它就是大寨和高西沟的一次历史性选择。
  1964年前后,国务院农业部要选一个农业典型。当时,中央在选择大寨还是选择高西沟作为全国农业典型方面,意见并不统一。结果,选择了大寨,高西沟落选了。大寨大队作为“以粮为纲”的典型和高西沟作为“水土保持”的典型,对当时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意义是不一样的。历史必然选择大寨,这是“以粮为纲”的时代的必然选择。

数十年的坚守
  高西沟的三代农民,在水土严重流失、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陕北黄土高原,开始了他们对土地的梦想。在贫瘠的土地上,进行了最富有悲壮意味的生存与搏斗。从上世纪50年代,大跃进的1958年开始退耕还林,持续不懈地一退半个世纪,持续不懈地治愈土地的创伤,持续不懈地恢复生态环境。高西沟几十年不再给黄河输送泥沙。有资料显示,从1965年至2004年,高西沟总拦泥156万吨,为黄河下游减少清淤投资156万元。
  有专家称:高西沟的农民大规模地把已“开荒”的耕地主动地退还给大自然,让它们重新成为森林和草原,这种“逆转”在中国的农耕史上还是第一次。还有专家说:假如当初不是学了大寨而是学了高西沟,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,或者,至少西部地区、黄河中游地区,西北和陕北,大约也早就是一个山川秀美的环境,何至于几十年后在满目疮痍的土地上,再重新开始一场“绿色革命”?

 新农村建设的启示
  高西沟村的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叫高祖玉。见到高祖玉时,他已经是位74岁的老人。我曾经问过高祖玉:为什么你们能想到种草种树,沟坡兼治,而别人却想不到呢?高祖玉的回答很简单:那是人们都知道就是不做!
  高西沟所在的榆林市市委书记周一波这样理解:因为农民深切了解他们的土地,深切了解破坏了生态等于砸掉了自己的饭碗,等于是自造孽,自作祸,会贻害自己和子孙后代!

       时至21世纪,陕北延安也采取了退耕还林的政策,昔日的黄土高坡现在已是郁郁葱葱,中央电视台为此做了专题报道,山上退耕还林,水土保持了,生态系统建立后,自然灾害少了,山下田地的亩产量提高了,农民不再广种薄收,山上还有果林,收入比以前高多了,这就是自然与人类共赢的局面。

 

 



本网站内容没有任何版权,欢迎大家转载,一起行动保护同生共存的地球家园,因为我们都是地球母亲的孩子!
更多


网站邮箱:admin@tiandaorenxin.com


分享到: 微信 更多